香港填海工程

填海前的海岸線紀念碑,現設於置地廣場

香港開埠

编辑

第一次非正式填海

编辑

香港於1842年,即香港開埠後的第二年,就進行第一次非正式的填海工程。當時,香港島、中環、香港島第一條道路——荷李活道、皇后大道及雲咸街的興建造成大量沙石,為避免搬運至其他地區存放,於是直接把沙石傾倒進維多利亞港,擴大維多利亞城的發展面積,這日後便成為香港第一幅填海土地。查理·义律將新填海地域劃分為40段,每段約100英呎,讓英商進行投標,以在中環開闢一名為「女王城」(Queen's Town)的商業區。結果共售出33幅土地,價格由20英鎊至265英鎊不等[6]。

首次正式填海

编辑

至於香港首次的正式填海工程,則是於1852年展開的《文咸填海計劃》,位置在今日上環文咸東街一帶,目的是將上環的發展面積進一步增加,以興建香港政府部門及港口設施。其後,雖然於1856年倡議的《寶靈填海計劃》備受反對而未推行,香港政府於1860年代至1900年代進行了一系列的填海工程,如1890年至1903年的《海旁填海計劃》,使得香港島北岸西至堅尼地城,東至銅鑼灣,增加了不少土地。1920年代,灣仔再進行一輪填海工程(即《海旁東填海計劃》)後,之後直至戰前香港島再無任何填海工程。

九龍半島填海工程

编辑

1920年代的皇后像廣場及最高法院,都是興建於中環填海土地上

九龍半島方面,自從英國於1860年取得該土地後,於1867年於九龍角出現首次非正式填海工程。1876年,在油麻地擁有地段的業主自行進行填海工程,成為今日新填地街一帶。九廣鐵路英段工程中,在1914年於尖沙咀梳士巴利道以南填海,以興建尖沙咀火車站的路軌。雖然九龍半島此後進行了不少填海工程,惟在戰前,大多為私人進行。這是因為當時的香港政府集中發展香港島北部,對九龍半島的土地需求甚少。唯一例外為於1930年興建啟德機場時,由香港政府所進行的填海工程。這是1920年代何啟與區德於土瓜灣至九龍灣之間填海發展啟德機場住宅區失敗後,遺留下來的剩餘工程。而於香港日治時期,日本軍隊亦為進一步擴建啟德機場而進行了大規模填海,填海所使用的沙石來源包括來自拆毀九龍寨城的城牆及炸毀宋王臺等破壞行為。總括而言,至1945年,香港有約80公頃土地是從填海得來的。

1953年,維多利亞港中環岸邊在填海。圖右方中間為皇后像廣場及最高法院

1955年,正在逐步延伸的中環海岸線。圖左方中間為最高法院及皇后像廣場

2008年,中環填海計劃二期完成。皇后像廣場及終審法院(即前最高法院)位於圖片正中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编辑

香港重光

编辑

香港重光後,首個填海工程位於新界沙田區,亦是新界的第一個大規模填海工程,於1950年在城門河畔由一劉姓商人填海,以興建沙田墟住宅區。香港政府同樣在1950年填平銅鑼灣避風塘,於原址興建維多利亞公園。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政府於柴灣與小西灣、啟德機場、觀塘工業區及紅磡灣等地進行填海。而隨著香港新市鎮的規劃,香港政府亦開始在新界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由戰後至1958年,香港一共填海超過210英畝(約85公頃)[7]。

新市鎮及產業用地

编辑

1966年,為配合屯門新市鎮發展計劃,香港政府開始在青山灣填海。1970年代,荃灣、醉酒灣(今葵涌貨櫃碼頭)及沙田新市鎮等都有大規模填海工程。1970年代後期至1980年代,香港島及九龍半島也進行了不少填海工程,範圍不僅限於維多利亞港內,例如香港島南部的香港仔、鴨脷洲及鋼綫灣(今數碼港)等,均進行以興建住宅為目的的填海。除住宅外,也有填海計劃是為了發展工業的,包括於1985年落成的大埔工業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1980年,香港的填海面積約有4,000公頃。

基礎建設

编辑

1980年代初,地鐵港島綫興建期間,在港島東部進行了多項移山填海的工程,包括夷平康山,及在太古城、西灣河、筲箕灣至杏花邨海面填海。所得的土地興建了港島東區走廊、東區海底隧道及住宅物業。

經由填海發展得出土地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及中環廣場

興建於中環填海區上、全香港第二高的建築物──國際金融中心

1990年代

编辑

玫瑰園計劃

编辑

1989年,香港政府公佈《香港機場核心計劃》,當中不少計劃需要進行填海,包括在赤鱲角興建新香港國際機場、北大嶼山新市鎮及西九龍等。199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也在香港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中提出多個填海建議,在中環、灣仔、九龍灣、紅磡灣、昂船洲、青洲、交椅洲及竹篙灣等進行填海,其中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其後被落實。因此,1990年代可以說是香港填海的黃金年代。

維港填海爭議

编辑

香港政府的鴻圖大計引發環境保護主義人士,特別是保護海港協會的嚴重不滿,他們認為填海工程沒有需要,且破壞海港及生態環境。2003年,香港終審法院推翻《灣仔填海計劃》,法官提及「有迫切及凌駕性的當前需要」才能夠填海,香港的未來規劃自此受到直接影響,多座基礎建設項目及多份長遠計劃被迫暫時停止、中止或者需要重新檢討,部份計劃的完成更是遙遙無期。

2000年至今

编辑

不浚挖式填海

编辑

2011年,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動工,其香港口岸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均需填海,以提供出入境及連接道路,合共約196.5公頃。[8][9]特點為首次採用不浚挖式填海,以鋼圓筒圍起填海,較一般填海更環保。惟2016年3月發現鋼圓筒出現較大移位問題,需要加固[10]。

維港以外填海

编辑

2012年,香港政府公佈《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就維多利亞港以外鎖定「5+1」填海選址後,2013年1月,行政長官梁振英透過《2013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公布5個近岸填海選址及中部水域發展人工島,儲備作為未來香港土地供應。除發展人工島(可以提供1,400至2,400公頃土地)[11]外,龍鼓灘可以提供最多土地,新增土地逾200公頃;有關部門於初步評估後,留意到選址南面的踏石角發電廠或者會為新闢土地帶來空氣污染,惟由於發電廠的煙囪比較高,認為只需要限制未來落成樓宇的高度,仍然可以作為發展住宅甚至興建大學用途。而同樣位於大嶼山小蠔灣及欣澳,最大優勢為能夠為鄰近社區東涌帶來就業機會,加上早年均被納入為大嶼山概念的規劃研究,規劃上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至於欣澳位處飛行航道,受到噪音污染,有關部門估計日後在該處發展住宅的機會極為微小,但是提供土地作為商業或者娛樂設施用途[12][13]。位於沙田區城門河河口凹位的馬料水,則估計可以提供30至60公頃[14][15];預計在結合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入岩洞後,所騰出的28公頃用地,能夠合共提供70至80公頃土地,有潛力建設一座比較具有規模的新社區。至於青衣西南部的選址,有關部門將會等待葵青十號貨櫃碼頭的可行性報告完成後,才確定其實際用途[16][17][18]。

2013年3月21日起,香港政府展開為期3個月至6月21日的第二階段公眾諮詢[19][20][21]。香港政府將會整理收集意見,定出最終選址,期望於2014年年初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啟動前期事務,包括進行工程可行性研究等,以蒐集更多具體資料作出進一步的決定,例如填海範圍等等[22];目標於2019年提供首塊填海土地[23][24][25]。對此,香港政府為了回應環境保護團體對填海的關注,構思日後的新界西和大嶼山3座填海區不使用傳統的大石作為海堤,改為引入生態海岸線,重新興建泥灘及栽種紅樹林等等,期望於填海後可以回復生態環境[26],在海牀擺放人工礁,使到海底生態在填海後重新出現[27][28][29],為中華白海豚等海洋生物創造生活環境[30][31][32][33][34]。當局亦會作出區域性的水域累計環境評估,作為日後個別項目進行法定環境保護評估程序的參考[35][36][37][38]。

三跑道系統及新發展區

编辑

2016年8月,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建造工程啟動,當中會填海650公頃以提供三條跑道、滑行道、客運大樓、57個停機位。需時八年,新跑道預期2022年啟用,而整項建造工程將於2024年完成。完成後,每年將可應付額外3,000萬人次客運量。到2030年可以處理年客運量約1億人次及年貨運量900公噸,應付長遠航空需求。[39]。

2018年2月,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啟動,當中會填海130公頃,預計2020年完成第一階段填海工程。完成後可以容納14萬新增人口。[40]

未來規劃

编辑

2018年10月,特首林鄭月娥在2018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落實東大嶼都會填海計劃。整個發展計劃包括在交椅洲和喜靈洲對開水域分階段填海,建立規模達1700公頃人工島,到2032年預料可興建26至40萬個單位,當中7成為公營房屋,可供70至110萬人居住。[41]另外,商人胡應湘亦向發展局提出在南丫島東面進行填海工程。2020年12月4日,立法會財委會通過5.5億圓的明日大嶼前期研究撥款。[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