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办期刊看这里!中国学术期刊运营浅谈 —— 聚焦国际合作办刊(KeAi 篇)

本期先分析下“借船出海”这种模式。有经历过国际合作办刊的老师们可能深有体会。

被广泛选择的优势

提升国际影响力:引入海外学术资源,扩大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学者投稿,促进学术成果的全球传播。

多样化作者与编委:吸引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者与编委,增强内容多样性和权威性,为期刊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共享管理经验:借助合作方的丰富经验,如审稿优化、数字化出版技术和国际推广策略,提高运营效率,缩短成长周期。

提升学术质量:依托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把控稿件筛选、审稿和编辑流程,提升学术水平和稿件质量。

扩大读者覆盖:利用合作方的资源和渠道,吸引更多国际读者,拓展期刊市场空间。

促进科研交流:为跨国学术交流搭建平台,推动科研合作,提升国际声誉。

加速国际化:快速适应国际出版规则与标准,如 DOI 注册、开放获取模式等,加速期刊国际化转型。

但在当前国际出版巨头垄断学术期刊市场的背景下,“上船容易下船难”成为了常态。尽管中国的科研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正逐步增强,但由于对期刊运营细节的认知尚待深化,这一现状往往使得我们在签订合作合同时便不自觉地陷入了较为被动的境地。

具体困境

国际传播支持不足:尽管支付了高额管理费用,但国际出版商并不会主动为合作期刊进行充分的国际传播,导致期刊知名度提升缓慢,国人投稿比例居高不下,投稿和引用范围主要局限于国内学术圈。

高昂的APC阻碍传播:主办方难以掌控定价权,尤其在期刊有一定成果后,出版商往往设定高额文章处理费(APC)。虽然OA提高了文章的可见性,但高昂的APC不符合主流理念,影响期刊的国际传播效果,并可能引发国际学者对高定价的不满。

主导权缺失:主办单位在编辑和学术方向上话语权不足,审稿标准和流程由出版商主导,可能与国内学界需求不符,限制了具有价值的稿件发表。

推广资源不足:国际出版商成熟的品牌和市场推广机制往往更倾向于推广旗下的老牌期刊和自有期刊,新创刊合作期刊通常得不到出版商充分的推广资源,品牌建设进展缓慢,推广费用高昂,邀稿稳定性和长期发展受限。

收益分配不均:合作期刊的收益分配通常偏向国际出版商,即便期刊主要由中国学者运作,出版商凭借品牌和发行渠道的优势也取走了大部分收益。

技术依赖性强:国际出版商/机构提供成熟的期刊管理和发行平台虽提高了运营效率,但也使国内期刊对这些平台的依赖性增加。一旦合作终止,期刊运营和数据迁移可能面临巨大障碍。更换后的国内运营团队在数据管理与分析、宣传经验与能力、新平台的开发与运行稳定性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这些隐患甚至可能对期刊的运营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02

成功案例

尽管挑战重重,中国期刊的国际化道路依然充满希望,上期公布的国产期刊即时IF数据就引起了很多同行关注。本期我们看下“借船出海”模式中的典型案例科爱出版社(KeAi Publishing)。截至目前,科爱已发布207本期刊,其中被Wos收录并可被检索到数据的有61本期刊,以下是其相关期刊的详细数据:

可以看出,Bioactive Materials 和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等期刊通过优化国际推广策略,成功吸引了更多国际学者投稿,降低了国人投稿比例。这背后离不开编委学者和期刊管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也展现了中国期刊成长为顶级学术期刊的潜力。

其他期刊也在积极邀请国际学者参与投稿和编辑,部分已显著提升作者与编委团队的国际化程度,这种多样性为期刊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部分期刊国人占比畸高,但只要稳定发稿量、拓展国际运营渠道,并结合传统与新兴邀稿方式,持续进行国际宣传,作者来源的多样性必将逐步提升。

有人可能质疑国产期刊的发文量偏低,仅每年几十篇,但这些文章背后凝聚了大量挑战与经验积累。从最初邀稿不被认可被拒,到初审严谨筛选,再到审稿过程中的协调与决策,每一步都考验着期刊的运营能力。

如果有价值的稿件但其审稿意见出现明显冲突,需如何介入协调?

若需多编委决议,编委团队意见不一致时该如何决策?

若决定接受投稿,又需要提供怎样合理的决定理由?

接受后在面对消极意见审稿人的质询时,如何回复以体现公平与专业并保持合作?

每年稳定发表几十篇论文是WoS 收录的门槛,稳定发表的同时还需要保证质量,这“几十篇”具有很高的含金量,所有的学术期刊从创刊到知名都在走这样的路。一旦团队经验积累足够,期刊的发展可能在短期内就实现飞跃。今天被低估的国产期刊,明天或许就成为学者们争相投稿的目标。

部分学者可能会认为国产期刊的投稿门槛过高,一投即拒,这主要因为这些期刊当前阶段更加注重文章质量、作者多样性和国际影响力,因此对国内投稿的筛选更为严格。然而,随着期刊运营的逐渐成熟,相关数据的稳定化,这些期刊必将迎来更平衡的发展阶段,成为国内学者投稿的理想选择。而那些在最早期“投资”国产期刊的学者,如今见证其被 ESCI 或 SCIE 收录,IF连年增长,必定倍感自豪与成就。

03

独立办刊:探索自主运营新路径

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独立办刊模式也得到快速发展。许多国内出版企业和科研机构借鉴国际成熟出版机构(如Springer、MDPI)的运营策略,建立起相对规范化、专业化的期刊管理体系。以西安的OAE出版公司为例,该公司专注于独立创办开放获取英文期刊,通过高效的数字化运营和国际化推广策略,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并获得一定的国际认可。

独立办刊的优势在于主办单位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可以灵活制定期刊发展策略、掌控数据并自主运营。然而,这种模式对期刊管理团队的运营能力、资金投入以及国际推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创刊初期,编委团队的组建与稳定会面临较大挑战。

04

国内合作办刊:互补优势共建发展

相比之下,国内合作办刊模式利用了两方优势,实现了资源互补和共建发展。由科研单位牵头,依托有学术经验的学者组建的编委团队,与具备成熟出版平台或期刊运营能力的企业合作,共同运营英文期刊。这种合作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弥补了企业独立创刊时在编委团队组建和稳定性方面的不足。同时,合作方的专业经验和技术支持也显著提升了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

一个典型案例是清华大学出版社自主开发的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该平台为国内期刊提供数字出版、在线审稿、稿件处理以及开放获取(OA)支持等一整套自主化运营工具,极大地降低了科研单位创办和管理英文期刊的门槛。然而,统一的平台在适应多学科领域期刊时可能面临个性化需求的妥协。同时,未来随着平台入驻期刊数量的增加,同领域期刊各项资源的竞争冲突、期刊数据的个性化展示需求以及运营成本的平衡等问题可能成为新的挑战。

05

未来展望

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提升与学术出版体系的逐步完善,独立办刊与国内合作办刊模式将逐渐成为中国期刊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下,中国期刊在未来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化与自主化运营。我们将在下期再详细讨论下另外两个模式的办刊条件并解析期刊运营中的一些经验和思路。

与文相关的网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为什么不创建中国的顶级期刊?”。可访问网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0906660/answer/75933956425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可访问网址:http://www.nopss.gov.cn/n1/2021/0708/c362661-32152337.html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可访问网址:https://www.cast.org.cn/xw/tzgg/ZH/art/2024/art_81125414f969426e8a057b8f3c4234f1.html

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精品期刊资助计划”。 可访问网址:http://www.nopss.gov.cn/n1/2020/0106/c362661-31536328.html

KeAi Publishing。可访问网址:https://www.keaipublish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