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形象塑造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理路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形象塑造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历史与现实逻辑。这些论述一方面回答了中国要“塑造什么样的国家形象”:从价值层面明确宽领域塑造“四个大国”的国家形象,从情感层面定位多层次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回答了“如何塑造国家形象”:遵循真实立体全面的方法论原则,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方法论原则及具体路径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塑造国家形象的实践理路。

[关键词]"国家形象;话语体系;精神标识;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D820;G206""[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25)02-0018-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论述,提出了诸多新论断新观点新命题,基本上回答了“塑造什么样的国家形象、如何塑造国家形象”两大问题,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提升对这些重要论述的认识与理解,并以其为指引推进国家形象塑造工程走实走深。通过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内加强社会成员的国家认同意识,对外赢得世界人民的理解支持,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内外部舆论环境,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塑造国家形象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之源:源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学说

“国家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曾指出“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1],它还是一个现实范畴,利益即人的需要,亦体现为由分工而产生的分配关系,随着“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2]。而无论是单个人还是人类整体都在追求利益,并在利益基础之上产生思想,“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同时“‘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

马克思和恩格斯尚无进行国家建设的实践,他们关于“利益是人的追求”“利益决定人的思想”的论述主要体现为一种理论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列宁则将这一原则转化为具体方法,并在国家建设的实践中付诸具体应用,对国家利益形成了清晰的理论认识。列宁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5]。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统治本质表现为实现、维护及发展本阶级的利益,正如列宁亦所言,“只有具体分析各种阶级的地位和利益,才能确定这个真理应用于某一问题上的确切意义”[6];而在国际关系中,阶级统治则表现为实现、维护和发展本国的国家利益。

利益即需要,国家利益是“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在物质上,国家需要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国家需要国际社会尊重与承认”[7]。就此而言,“国家形象”当属国家利益范畴的重要内容。具体表现为,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维护和发展;反之,不良的国家形象或者说“损害国家形象,实际上就是损害国家利益”[8]。从国家内部来说,良好的国家形象意味着“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承认”,有助于提升国内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度,增强国内民众的自豪感、凝聚力和团结力。从国家外部来说,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进而促进与他国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以及外交谈判,可以更好地维护和拓展本国利益。首先,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吸引他国投资、旅游等并从中获取直接经济利益。其次,良好的国家形象,尤其是和平与稳定的国家形象能够减少冲突与风险,从而为国内安全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最后,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际声誉的资本,有助于一国在国际事务中获取更多话语权、在国际决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增强一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9],进一步明确和强调要加强国家形象塑造。

第23卷第2期史学伟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形象塑造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理路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3月

(二)历史之基:基于共产党人赓续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赓续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主要有从国家形象的定位、经济与科技、政治与文化、外交政策与国际责任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国家形象的定位因时代之需而变迁。针对旧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构想未来中国形象,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0]。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亟须摆脱贫困,谋求经济发展。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要树立“改革开放的形象”,指出“无论如何要给国际上、给人民一个改革开放的形象,这十分重要”[1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创,中国更加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1999年,江泽民同志系统阐释了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爱好和平、不懈奋斗、社会主义法治[12]的国家形象。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逐渐成为主导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胡锦涛同志提出“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13],为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全力发展经济和科技,塑造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国家形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独立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塑造了中国自立自强的国家形象。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4],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一代又一代中国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踔厉奋发,使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向世界展现了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国家形象。

通过政治外交展现独立自主、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坚持“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周恩来同志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至今日这一原则仍是十分重要的国际交往准则。针对国外对中国改革开放而产生的担忧,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现在树立我们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十分重要,我们实际上也要担当这个角色”[15],掷地有声地阐释了中国珍爱和平的主张。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参与国际治理之中,赢得了发展机会,步入了发展 “快车道”。中国始终贯彻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向国际社会展现了独立自主、爱好和平的国家形象。

(三)现实之需: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的夙愿和梦想,是中国梦的具体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和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既面临着诸多新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风险与挑战,制约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西方国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抹黑、诋毁等行为严重消解国内民众和世界人民对中国的理解与认同,进而严重干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在国内仍然存在,并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形成一定冲击,也从国民思想精神状态方面影响国家形象。自由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思潮仍有市场,有些人将西方理论、西方话语奉为金科玉律,严重削弱着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另一方面,西方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图谋不断加剧。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持续朝着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紧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颜色革命”,凭借其话语霸权不断抹黑中国形象、编造涉华谣言,竭力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西方国家运用互联网手段,大肆宣传、美化其意识形态主张,围绕所谓“中国霸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搭便车论”等观点设置议题,攻击、污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抓住我国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大做文章,企图使我国陷入舆论混乱,进而瓦解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共识;甚至利用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大搞分裂活动,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可以说,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难题,“挨骂”问题没有解决且愈发凸显,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匹配,国家形象受到重大挑战,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面对国内外严峻的舆论形势,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重视良好国家形象塑造战略,特别指出重视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17],进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塑造国家形象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一)价值定位:宽领域塑造“四个大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8]这一论断从“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四个方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精神面貌等诸多领域阐述国家形象,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价值定位,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塑造什么样的国家形象”的理性思考。

其一,塑造文明大国形象。首先,从悠久的中华历史中探寻文明大国的厚度。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从未中断,这种突出的连续性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凝结了独特的优势。要汲取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中的养分,续写文明大国新的传奇。其次,从各民族多元一体的传承中展现文明大国的风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19]长期以来,中华民族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与“多”的关系,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了兼容并蓄颇具包容性的文明特征。新时代要传承和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展现文明大国“海纳百川”的风度。最后,从文化多样和谐中发掘文明大国的广度。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形成了多样的文化,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生生不息、灿烂繁荣,拓展了中华文明的边界,不断从精神文化领域拓展文明大国的广度。

其二,塑造东方大国形象。作为世界东方的一个大国,中国曾在历史上大放光彩。然而,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落后、愚昧、腐朽”等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形象表征。无数中华儿女在救国救民的征程中努力重塑国家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对中国国家形象作出了定位。政治清明是东方大国形象的首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20]。因此,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政治生态建设,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以严姿态治理党内政治生活,展现了中国为塑造政治清明东方大国形象而作出的努力。经济发展是东方大国形象的物质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以来中国取得的伟大经济成就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东方大国形象。文化繁荣是东方大国形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确立了一系列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向世界展示了多彩的东方文化大国形象。社会稳定、人民团结是东方大国形象的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念,也是中国政府的行动旨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消灭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全体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更加有序稳定,人民更加团结一致,彰显了稳定团结的东方大国形象。山河秀美是东方大国形象的生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1]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现实中上演,书写了彪炳史册的时代答卷,塑造了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

其三,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一方面,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为人类作出贡献。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突出的特征之一,坚持和平发展,谋求共同发展是中国一以贯之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决心不会动摇,中国坚持共同发展的理念不会动摇”,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诸多全球公共产品,并且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另一方面,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霸权和强权,坚决维护国际社会整体利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行动,在国际维和、国际灾难救援、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大力援助非洲发展,支持在国际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正义诉求。这些维护国际社会公平正义的实际行动,塑造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其四,塑造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风雨苍黄、沧海桑田,栉风沐雨、探索前行。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社会主义进行曲解、污化,甚至妖魔化,对社会主义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对外更加开放,才能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才能对中国形象形成客观的认识。社会主义国家还应是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国家。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国巴黎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就拿破仑曾经的“睡狮中国”论断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22]。关于周边外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亲、诚、惠、容”理念;在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中,他提出中非守望相助。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交往中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亲和力和亲近感。社会主义国家还应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梦的提出和实践向世界展示了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

(二)情感定位:多层次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3]。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4]。“形象是对一个行为单元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的整体结构。”[25]国家形象塑造理应重视情感的重要力量。“可信可爱可敬”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国家形象的多层次情感定位。

塑造可信的中国。“信任”是情感的始基,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情感之基亦是信任。塑造“可信中国”需要发扬斗争精神。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不断扭曲中国国家形象,利用各种手段散布谣言“抹黑”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各种敌对势力就是想利用这个逻辑!他们就是想把我们党、我们国家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诱使人们跟着他们的魔笛起舞”[26]。对此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有理有利有节地予以回应,用诚恳的态度、不争的事实去证明中国、赢得信任。

塑造可爱的中国。“可爱”通常指讨人喜欢、令人喜爱之意,是人的情感系统的中间环节。国家形象的塑造亦是要实现对一个国家的喜欢、喜爱和热爱的情感。“可爱中国”可着重从可爱的中国人和可爱的中国地方两个方面着力。一是要塑造可爱的中国人的形象。国家成员的行为做派、精神状态等如同一面镜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该国家的形象。要善于发掘并阐释中国老百姓善良可亲、友好包容的性格,以小见大,通过小人物可爱灵动的特征展现中国可爱的国家形象。二是要塑造可爱的中国地方。中国拥有广袤的疆域,每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要善于发掘地方资源,打造能够代表一方形象的可爱资源,如四川的大熊猫、陕西的唐宝唐妞、北京的故宫娃娃等,通过地方的特色资源进而展示整个国家可爱的形象。

塑造可敬的中国。“可敬”,就是值得尊重、受到尊敬之意[27]。“敬”处于人情感系统的高阶位置,建立在“信”和“爱”的基础上。“可敬中国”亦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高阶目标。塑造可敬的中国,也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讲好中国筚路蓝缕、傲骨奋斗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而这些成就正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懈奋斗换来的。无论是中国取得的成就,还是中国人民在奋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拼搏精神都让人肃然起敬。二是要讲好中国敢担当、肯奉献的故事。和平性是中华文化突出的特征之一,中国始终秉持独立自主、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公共事务,为世界性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无私奉献的行动事迹赢得世界人民的肯定和礼敬。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形象塑造重要论述饱含深邃的思想,以塑造“四个大国形象”为价值引领,以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为情感定位,从宽领域、多层次为中国画像,为中国要“塑造什么样的国家形象”指明了方向。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塑造国家形象重要论述的实践理路

(一)遵原则: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8],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真实、立体、全面”也构成了总书记关于塑造国家形象的方法论原则。

塑造真实的中国。凡事真实可靠才有可信度和公信力。国家形象亦是如此,真实的国家形象关乎一个国家的公信力,进而关乎其号召力和影响力。真实和想象相对应。想象是人的一种主观性行为,诉诸主观性原则。而真实与其相反,真实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塑造真实的中国,首先要坚持客观性原则。既不要过分美化中国、过于夸大和拔高中国形象,更不要妄自菲薄、过于保守和矮化中国形象。塑造真实的中国,还要坚持公开、透明原则。确保数据、信息的原始性,可溯源、有依据。塑造真实的中国,还要坚持逻辑的公开性。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政治逻辑、制度逻辑、行动逻辑,进而真正地读懂中国、理解中国。

塑造立体的中国。“立体”是一个空间概念,与平面相对应。如果说平面讲究的是一维性的话,那么立体则是从多维视角去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塑造立体的中国要从多维度去展开,尤其是要突出国家形象的立体感。通常来看,人们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倾向于扁平化的宏大叙事,而在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细节刻绘较为薄弱。立体的国家形象应是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统一。既应包括社会底层百姓微观的市井生活,也应包括国家中观层面的企业生产、经营,还应包括国家顶层的制度设计与体制运行;既要描绘自上而下国家对社会、百姓的引领与服务的行动逻辑,也要描绘自下而上百姓同国家的互动图景。

塑造全面的中国。全面和片面相对应。全面诉诸整体性思维、辩证思维和发展性思维。全面的国家形象应从整体上理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五位一体”就是从整体性视角对中国的定位,是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一种全面塑造。全面的国家形象还要求辩证地理解中国。既要展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敢于承认不足和问题;既要认识中国的自塑,还要关注别国的他塑。全面的国家形象还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既要正确认识中国的过去,也要客观地评判中国的当下,更要理性看待中国的未来;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评判过去,也不能用昔日的眼光来解读现在。

(二)抓重点: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29]精神标识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反映中国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对国家形象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文化精髓则是国家、民族或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价值观、精神信仰、道德规范、艺术成就和智慧结晶。它是文化中最深层、最持久、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对个体和集体的身份认同、行为模式以及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历史与实践来看,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丰富多样,注重从历史、文化、哲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提炼,尤其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自身作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形象的最突出表现之一,其对内‘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30],共同的情感、价值、理想和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重要内容。

从历史与现实维度来看,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塑造着中国国家形象。宏观层面,历史文化传承、现代文化创新、文明交流与互鉴、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政策等要素展现着历时性、发展性和跨域性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微观层面,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儒家思想、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节庆、爱国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一带一路”、孔子学院、国际艺术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列本土性治理要素,高度呈现了中国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事实上,不同维度下展现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都有其共性之处。一方面,以“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明通过物质性传承、设计感影响、传播力提升以及国际性拓展等形式,充分彰显着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审美。正是基于这种富有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中华文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走近中国,展现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透过这些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逐渐被塑造出来,并发挥着稳定的治理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时代价值(见表1)。中华传统美德、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等中华文明重要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共同构成了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文明,并在结构、功能、形式、内容及过程层面塑造着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中华文明象征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软实力,也深刻反映着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在伟力。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不应止于表象化的一般认知。一方面,国家形象塑造的对内属性维度,“要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31];另一方

面,国家形象塑造的对外属性维度,“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32]。

(三)促体系: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是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从理论逻辑而言,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是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用来表达自身立场、观点和故事的方式。这两个体系旨在通过有效的沟通策略,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发展成就、价值理念和国际责任,以及中国对全球事务的看法和贡

献。一方面,中国话语体系旨在形成中国在国际交流中使用的一套语言和表达方式,它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优势。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解释中国的发展模式,以及阐述中国对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看法。另一方面,中国叙事体系强调中国讲述自身故事的系统性框架,包括历史叙事、文化叙事、发展叙事等。通过叙事体系的构建,中国可以向外界展示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显著成就和面临的现实挑战。事实上,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本质也是在推进新的理论范式的形成,在实践层面,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塑造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形象的重要论述核心以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构建为基础,形成了系统、可持续的指导思想。通过梳理十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话语发现(见表2),话语体系提供了表达的工具和策略,而叙事体系则提供了内容和故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以“话语体系”为中心的话语涉及我国民族工作、法治建设、科学发展、国际传播、边疆治理、文明治理、人权事业、党的建设、国家治理、公共外交以及国际形象等12个重点方面,以“叙事体系”为中心的话语重在突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内容以及故事的本土性和传播性特征。

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重要观点充分表明,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是一个全方位、立体性的画像。从话语指向来看,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双重话语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路径,在演进逻辑与表达内容层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首先,国家形象建设既有理论性,亦有实践性。话语体系在对外、对内的塑造或表达中逐步形成了某一领域或某些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行动指南或行动方案。从具体内容和话语指向可以看出,话语体系的历时演进特征相对显著。一是深刻强调了构建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即坚持国际国内协同视角、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领域话语体系协同构建;二是进一步揭示了构建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包括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建立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及展现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其次,国家形象建设既有静态性,亦有动态性。国家形象建设映射在话语体系层面的表征更多属于静态性的画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论述,一方面,为我国国家形象塑造廓清了发展方向,从注意力的视角肯定了构建话语体系的时代使然,容纳了诸多制度、规范与机制层面的新型话语;另一方面,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动态变化的国家形象”特征,因此,在全球竞争加速、治理日趋复杂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握好动态中的国内、国际等多重关系至关重要。最后,国家形象塑造既有特殊性,亦有普遍性。从“治理”的角度而言,国家形象塑造旨在实现国家能力的“善治”目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的重要论述,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交织的。特殊性聚焦于中国国家形象的独特之处,即中国特色、中国大地、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具体来看包括党的建设、民族工作、人权事业、边疆治理以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等方面;而就国家形象塑造的原则、方法以及意义而言,普遍性则确保了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和形象受到共同规则和标准的约束。由此来看,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论述,本质上仍要以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为基础,理顺理论性与实践性、静态性与动态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进而对国家形象形成一个全方位、整体性的认知。

(四)强媒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国际传播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33]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功能,加强中国特色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

首先,要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合力。国家形象的塑造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也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基本方式。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演进,新兴媒介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价值日益彰显,因此,有必要以新兴媒介为基础,通过国家、企业与公众的内生性功能,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合力。从国家层面来讲,一方面,要重视国家形象“自塑”和“他塑”过程;另一方面,要优化国家形象塑造的政策顶层设计,更好地将新兴媒介赋能的价值融入不同主体的认知和行为之中,借助新兴媒介的力量向世界传送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选择。从企业层面来讲,企业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外衣”,要在经济贸易合作、对外投资以及联合开发过程中,以跨国企业的方式参与、宣传企业文化、企业品牌以及企业形象。同时,企业通过拓展海外资源的形式,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治理、国际公益活动,逐步提升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影响力,这有助于形成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性符号。从公众层面来讲,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个体单元,要在微信、微博、抖音、客户端等新兴社交媒体上以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向国际社会和组织传播好中国国家治理的新面貌、新气象和新发展,展现出昂扬向上、诚信友善、文明谦和与积极奋进的时代画像。

其次,要持续优化新兴媒介的国际传播方式。国家形象塑造依赖于新兴媒介对国家形象的全方位展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34]。当前,应持续优化新兴媒介的国际传播方式,旨在加快信息传递和国家形象知识生产。“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35]一方面,要通过采访、报道和评论的方式,积极为国际社会呈现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内容变迁与观念变迁,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国家的话语权和舆论引导力。另一方面,要用真实案例、原始数据和客观事实,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向世界讲述可信的中国形象;用生动的语言把中国的伟大变革、最美人物和发展成就等讲述出来,向世界传递可爱的中国形象;同时,也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改革开放与全面脱贫攻坚等历史性成就的故事,向世界展示可敬的中国形象。

(五)重交流: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36]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围绕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文化使命,“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37],这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基本遵循。要深刻理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意义。一方面,要全面审视文明交流互鉴的现代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38]。文明交流互鉴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新思路、新视野和新趋势,“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扩大文明间的共同利益,把不同文明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39]。另一方面,要把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落到实处。全球各国的经验充分表明,搭建文明交流平台、探索典型机制已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规律。结合我国的现实来看,促进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首先,要利用好国际化平台,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公益组织等,以官方宣传、科学普及以及和平理念传播等形式在公平教育、环境保护、区域和平等领域,把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落到实处。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外文化交流项目的作用,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孔子学院以及人才交流项目等的作用,以项目交流的形式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最后,政府要为公众参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适宜的平台。文明交流讲究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多元化的参与机制更为重要。当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中国政府要有序地进行文明交流互鉴。公众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主体之一,也要在不同文明对话中发挥积极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消除不同文明之间的偏见和误解。

“真实立体全面”是国家形象塑造的方法论原则,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则是国家形象塑造的具体路径,方法论原则要贯穿于具体路径之中,而具体路径的实践则要始终体现方法论原则。方法论原则及具体路径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塑造国家形象的实践理路。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论述源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学说,基于共产党人赓续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实践,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具有深刻的理论、历史和现实的生成逻辑,明确了塑造什么样的国家形象这一基本问题,并且为如何塑造国家形象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通过遵原则、抓重点、促体系、强媒介、重交流等方式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论述兼具理论性、思想性和实践性,为新时代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遵循。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3、163页。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页。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页。

[7]"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页。

[8]"[美]雷默(Ramo,J.C.)等著:《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沈晓雷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9][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162页。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11][14][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5—316、373、128页。

[12]"《江泽民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 站在更高起点上把外宣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1999年2月27日,第1版。

[13]"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6页。

[16][24][2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46、45页。

[17][23][2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第1版。

[19]"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第2版。

[20]"《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015年3月10日,第1版。

[21][3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74—375、314页。

[22]"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3月29日,第2版。

[25]"Boulding K E. :“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3,No.2,1959,pp.120-131.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08页。

[27]"赵新利:《“敬”论视野下可敬中国形象的塑造》,《青年记者》2022年第17期,第54—57页。

[30]"刘艳房、王旭:《新时代文化强国形象战略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第1—9页。

[3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强调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5日,第1版。

[33]"韩强:《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百年建构》,《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第16—28页。

[3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第1版。

[3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第1版。

[36]"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第2版。

[37]"《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第1版。

[3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9月1日,第1版。

[39]"胡守勇:《习近平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三维解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6期,第30—36页。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National Image

Building: Generative Logic, Core Meaning and Practical Commitment

SHI Xuewei, ZHANG Ting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ma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national image shaping with profound theoretical,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logic. On the one hand, these remarks have answered the question of what kind of national image China should shape: from the value level, to shape the national image of the “Four Great Powers” in a clear and wide range of areas, and from the emotional level, to shape the national image of the “Trustworthy, Lovely and Respectable” in a multi-level orient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answered the question of “how to build a national image”: following th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 of three-dimensional truthful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refining and displaying the spiritual symbols and cultural esse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onstructing a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and a Chinese narrative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and deepening the exchanges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civilizations.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paths together constitut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

Key words:national image; discourse system; spiritual identity;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责任编辑"编辑朱香敏;责任校对"孙俊青)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国家形象国际传播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12期)2017-01-09 18:58:42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求是学刊(2016年6期)2017-01-07 11:26:00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 14:02:53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8:47:59试论国家形象的建构与提升措施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4:26:41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20:26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新闻爱好者(2016年10期)2016-11-18 15:13:17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新闻爱好者(2016年10期)2016-11-18 15:11:23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中国广播(2016年10期)2016-11-18 13:25:27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10期)2016-11-14 22:24:06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2期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其它文章治理重心下移背景下高校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论共同正犯的规范塑造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模式及其效能提升路径我国个人破产庭外和解的实践检视与规则构建数字化水平调节下企业家精神对双元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我国上市企业ESG实践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