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函谷关:战国时的第一要塞,位置虽好却最终败给了潼关!
稠桑原地理位置
一个原字道尽了森林的郁郁葱葱,这对于先秦时代以战车为主的列国军队无疑是不可逾越的屏障。同时,这道天然的防护林一直自函谷关向西延伸140里直到关中境内。森林之茂盛阻止了关东的征讨大军,但若他们人工砍伐稠桑原上的树木亦可造就一条可以绕开函谷关的通道。如此,函谷关前一条名为弘农河的大川便显现出了作用。作为函谷关的天然护城河,弘农河并非如今时常断流的小溪,此河虽不很宽但波涛仅逊黄河,其水流紧紧地贴着稠桑原流过函谷关前。可以想象,若列国军队强行攻关,仅仅一条弘农河水就可以使他们望而却步。
稠桑原、弘农河、函谷关
正是凭借函谷关的地理优势,秦国“利则东收地,不利则闭关自守”,一点点地将关东列国的土地侵蚀消化,最终成就了统一伟业。秦末时期,函谷关还发挥了一次作用,那就是刘邦曾利用函谷关意图阻止拥有40万大军的项羽军队进入关中。但到了刘邦建国以后,汉朝的国防重点转而面向北方匈奴,函谷关的作用随即下降。到了汉武帝时,汉朝国力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在将军杨朴羞作关外人的请求下,汉武帝答应让杨朴于今宜阳至新安之间自费修建了一座新的函谷关防线。不过,新修建的汉函谷关防御面宽大,在战争时代很容易被叛乱者趁虚而入,如西汉末年赤眉军就是利用此防线的漏洞轻松进入崤函古道攻破了关中长安。
函谷三关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光武帝刘秀剪灭群雄再度统一后,将国都定于洛阳,秦函谷关再次失去光彩,直到东汉末期天下再度陷入大乱。当时,曹操控制汉朝军政大权,为了屏蔽战略要地洛阳,曹操命猛将许褚在距离秦函谷关不远处修建了一座新的函谷关,与秦函谷关互相配合。为何?原来因黄河水位的不断下切,黄河河床已经裸露。原来稠桑原与黄河紧贴,到许褚修关前已经出现了一条河滩道。行人不再经秦函谷关进入关中,而是转而选择较易通过的河滩路。同时,稠桑原上本来很茂盛的森林截止到曹操时代也已经所剩无几,弘农河水也日渐稀少。到此,秦函谷关所凭借的三大天然防御已全部丧失。
潼关
随着曹操稳定了黄河以北的统治地位,他开始谋求向关中发展。于是,马超与曹操之间的潼关之战爆发,这也是潼关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虽然麟趾原和稠桑原一样,也是顶面平坦,且从黄河一直延伸到秦岭余脉。但函谷关和潼关却有根本性的不同:函谷关位于稠桑原之中,潼关被修筑在一个名为麟趾原的黄土高地上,且麟趾并没有类似稠桑原一样的东西大裂缝。自洛阳方面的来敌若要进入关中,则必须攀登麟趾原、占领潼关。从此,潼关取代了函谷关,函谷关也慢慢地因为年久失修而退出了历史舞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