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驹为什么在香港“混不下去”?打败他们的是大众的低审美
1993年6月30日是beyond歌迷最伤感的一天,这一天乐队的灵魂人物黄家驹在日本意外逝世,很多人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beyond乐队会在大火之时离开香港,前往陌生的日本呢?
关于这个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们是想要走向国际,有人说他们是在香港混不下去了。
对,他们在香港的确“混”不下去了,因为香港乐坛容不下他们,他们出走日本也有些许的无奈。
香港乐坛为什么容不下beyond?
beyond乐队远走日本的原因很简单,香港已经没有他们的市场了。
生命接触演唱会
黄家驹出走日本是在1991年,他们开完那场名垂青史的《生命接触》演唱会之后,这一年他们签约了日本Amuse经纪公司,从而正式进军日本乐坛。
按道理来说1991年正是beyond乐队的巅峰时期,他们应该乘胜追击多出一点专辑巩固地位才是,为什么要走呢?香港为什么会没有他们的市场呢?
正是因为此时的他们凭借《真的爱你》《不再犹豫》《喜欢你》这些歌走红,他们才会没有市场,很多人会很好奇,这不是很矛盾吗?为什么歌曲大火,乐队成为NO.1还会没有市场呢?
有两点原因特别重要:
第一是他们要面对下一步该走么走?
四大天王
beyond乐队是一支摇滚乐队,他们的理想是做自己的音乐,而不是那些卡拉OK里面的K歌,而此时的香港是四大天王的天下,所有的颁奖礼都被他们所垄断,音乐也只要求传唱度,音乐性可以完全不顾,专辑里面只要有一首K歌就行,让歌迷能够在卡拉OK唱的就行,记住这首歌,他的专辑就能大卖。
很多人会说beyond乐队的歌曲也很受欢迎啊,卡拉OK也很多人唱啊?
《不再犹豫》现场版
这话没错,beyond乐队的《真的爱你》《不再犹豫》这些歌的确很受欢迎,但这并不是黄家驹想要做的音乐,他们甚至很排斥这样的口水歌。
那他们想要唱什么歌呢?
他们想要的是真正的音乐,在他们的第一张专辑《再见理想》中就有体现,这张专辑才是真正的beyond乐队,大量的实验音乐和前卫摇滚,黄家驹受英国乐队平克弗洛伊德的影响比较大,音乐很有思想,喜欢艺术摇滚。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样的音乐是写给真正懂音乐的人,普通歌迷听不懂,他们不买账怎么赚钱,怎么靠音乐养活自己?
beyond乐队歌迷
所以他们就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先写一些歌迷能接受的流行摇滚,等到有了歌迷基础,能够养活自己时,再去做自己喜欢的音乐,于是就有了《真的爱你》和《不再犹豫》这些歌曲。
但是理想总是美好的,黄家驹还是高估了香港的听众和唱片公司的包容性,唱片公司要的是什么?要的是是销量,你去做实验音乐,做前卫摇滚给谁听?
标注的为《再见理想》中的纯音乐
黄家驹最喜欢的是纯音乐,第一张专辑里面收录了13首歌,其中有4首都是纯音乐,这样的音乐你让听众怎么接受?
唱片公司不接受这样的音乐也是正常的,因为他们考虑,如果听纯音乐不如直接就去听古典乐,贝多芬、李斯特、莫扎特那么多音乐大师,为什么要买你们的?
黄家驹在日本时期
唱片公司考虑的是赚钱,他们不是做慈善的,给你经费去做专辑,为的是能够大卖,不是让你去玩音乐的,这就是矛盾,你想做的,唱片公司不允许,市场不接受,那就只好去一个能接受他们音乐的地方,放眼整个亚洲似乎只有日本了,日本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人,歌迷的音乐素养也足够高,可以容得下他们。
第二点重要的原因就是改变:
其实beyond算是乐队里面的佼佼者,他们已经站在了乐队前所未有的位置,只要他们坚持写《真的爱你》这些歌,那么他们依然可以在香港活得很好。
但是他们能改变吗?
《海阔天空》出自于《乐与怒》专辑
不能,因为他们的初衷并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如果要听流行乐,当时的香港一抓一大把,直接听刘德华、黎明就行了啊,他们要做的是更大的事,所以他们只有去日本,去了日本之后的确改变很大,黄家驹的最后一张专辑《乐与怒》就有体现,歌曲恢弘大气,各种风格都有,跟在香港时期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一趟日本之旅让黄家驹永远离开我们,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无限唏嘘
黄家驹的离世或多或少与香港乐坛的大环境有关,如果他们不出走日本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事,但是没有如果。
黄家驹之所以在香港“混不下去”,就是因为香港畸形的乐坛环境,香港一波又一波的造神运动,导致歌手偶像化,没有人去关注真正的音乐,都在忙着追星,歌手都在忙着参加综艺,这也是黄家驹写出《俾面派对》和讽刺“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的原因!
歌迷在这种环境下,听的音乐越来越窄,听的都是有套路的流行音乐,所以对于其他音乐风格很难接受,唱片公司又要考虑销量,只能出这些流行歌,导致乐坛进入恶性循环,也是后来香港乐坛衰败的直接原因!
如果当时香港乐坛能够容得下beyond乐队和他们的音乐,或许今天的香港乐坛就会使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