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古镇 | 一个被遗忘的世外桃源,景色绝美

踏着崎岖的小路向小巷深处走去,你会感到脚下的每一块石板都连接着悠久沉重的历史,墙角下的每一块砖石和苔藓都能讲述出一段优美动人的故事。

“大街”上是小镇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方。让外人看来,它只不过是一条比较宽阔的巷子而已,不足三米宽的石板路面,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遗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千年古镇的沧桑岁月好像都被铭刻在青石板上。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门板高耸,错落有序。西皮东丝,南茶北药,应有尽有;山珍海味,本地特产,尽挑尽选。买卖声中,可闻南腔北调,市井百态,掺杂吴越俚语;欢歌笑语,如临万人喜庆盛会,人头攒动,似观京城上元之灯。

南阳古镇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至少有2200多年的历史。直至唐武德七年(624)年,山东境内的运河由西而东迁,引汶泗二水至济宁,再南北分流,南下顺天然的泗水下流,过南阳,经徐州直达江淮。

到了宋代,南阳已成为泗水岸边的较大村镇。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济州河时,建南阳闸。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南北大运河通航后,南阳便成为运河岸边的重要商埠,元至顺二年(1331年)在与古老的泗水重合的京杭大运河上重建南阳闸,从此,南阳便有了名气。到了明代中期,除了古运河四大名城的济宁、 彭城、淮安、扬州之外,在中运河古镇中,名气最大的,要算 南阳古镇了。

因得水运之便,南阳镇飞速繁荣,镇内东西、南北两条大街,还有牌坊、井子、西鱼市等小街和东西南北四处商埠码头,有酒楼、茶庄、粮行、客栈、盐店,绸布店、当铺等,商店林立,字号显赫。

南阳丰富的水产品随之运往各地,外地的物资在此聚集中转,时有“小济宁”之称。因此,康熙、乾隆南巡时,曾多次在古镇滞留,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今仍盛传不衰。

到南阳镇观光,顺和村是非去不可的地方 。这不仅因为村子里有古迹“不沾地旗杆”和“状元胡同”,而且,由此引发出的许多故事至今仍在世上盛传,迫使人们非来这里把传说和实景对照一番不可。这一切,的确让村中马姓望族的子孙们风光荣耀了数百年。

“顺和村”顺天应时,社会和谐!虽然旗杆遗迹依在,只是早已换了人间。今天,南阳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意气风发,九天揽月,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向人们展示的是最新最美的图画,向世界炫耀的是和辉煌、自信和尊严!

在顺和村里一处长长的胡同,状元胡同。传说乾隆南巡来到南阳,泊船于马家门口。皇帝所提问题,地方官员和士绅学者皆无人能答,见皇帝面露不乐,只好把15岁中秀才的少年才子马西华找来,陪侍乾隆。从帝王兴废,到诸子百家,从治国方略到风土人情,马西华有问必答,文采飞扬,见解独到,乾隆皇帝眉开眼笑,随口赞道:南阳人杰地灵,马西华真乃状元之才!但马西华才高气傲,并没有当面谢恩。

马西华十八岁进京科考,自以为考取头名满有把握,所以没有贿赂主考官。当年的主考官是大清三朝元老隆科多,考试前收了江西一个马姓考生的五十个金元宝,便把马西华的考卷换上江西马某的名字。马西华名落孙山后愤愤不平,随作《钱赋》抨击社会时弊。此《钱赋》先在民间传抄,后来遍传中华大地。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感叹不已。

村民们为了纪念马西华,就把他家所在的胡同称做“状元胡同”。

登上返程的游艇,回望南阳古镇,似有不尽之情。

同为水乡古镇,与浙江乌镇相比,南阳镇似乎缺少“小桥流水人家,杏花春雨江南”的韵味,与平遥古镇相比,她又少了些悲壮和苍凉的色调,与运河其他的古镇相比,她好像多了份天然和淳朴,少了些现代和时尚。那么,南阳古镇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汽笛一声长鸣,游艇缓缓离岸。夕阳如血,渔歌唱晚,古镇沐浴在金色霞光里。

也许这魅力就在千年运河碧水、万顷荷花莲藕里,就在幽深石路古巷、远去车辙印迹……HY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