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胡人献宝玉带銙 大唐与西域文化交流的真实物证

1979年12月30日,安徽省粮校工地发掘出土了一款玉带銙(同“垮”音),它温润而富有光泽,玉石雕刻的是胡人献宝的题材,经过专家鉴定,这是一枚来自唐朝的玉带銙。经过综合打分,它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000多年前,产自新疆的和田玉,跋山涉水进入中原,经过玉石匠人的巧手,被雕琢成一个供三品以上官员或亲王专用的玉带銙。这期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我们虽不得而知,但现在人们通过研究它,却可以发现诸多和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的信息,可谓艺术价值、研究价值皆高的一枚玉带銙。

通过玉带銙可第一时间知道官阶大小

玉带,顾名思义,就是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而装饰腰带用的玉制品,则被称作“带銙”,也就是俗称的“玉带板”。

“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同“碟谢”音)带,就是皮革腰带上在装点玉石的同时,还缀有若干钩环,用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件。”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馆员夏腾对记者说道。

据记载,蹀躞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是由胡人骑士传入内地的。那时候装饰看点是玉带连接处的带钩,既有玉质带钩,也有铜质带钩。到了南北朝以后,皮革腰带上开始只缀有方形带銙的玉带。到了隋唐,玉带被定制为官服专用。

对于什么官阶佩戴什么样的腰带,唐代是有“明文规定”的,当时是叫“大带制度”,即通过腰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来区别官品等级。程大昌的《演繁露》卷十二有载:“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合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本朝亲王皆服玉带。”

夏腾说:“在唐代,玉带上銙的数量、质地、纹饰等规制非常严谨。人们一看官员的腰带,就知道这个人的品级高低,地位尊卑。”

玉带銙上的胡人形象反映时代特点

一眼看去,这枚精致的唐胡人献宝玉带銙上的浅浮雕非常夺人眼球,清晰流畅的线条勾画出一个眼睛深邃、鼻梁高挺的胡人,他肩披绸带,身着紧袖胡服,脚蹬长筒靴,盘腿坐在毛毯上。只见他左腿盘在右腿上,右手托起一个钵,左手按于膝上,整个人往右前方望去,神情十分恭敬,似乎正打算献上宝物一样。除了大的浮雕,玉带銙还用阴线雕刻了许多生动的细节,长短线条运用自如,将整个人刻画得栩栩如生。与前脸相比,玉带銙的背面未经过抛光,四角还各钻有一对象鼻孔。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玉器的造型及图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代玉器在继承传统玉雕的基础上还吸收了中亚等地区的艺术,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在装饰纹样方面丰富多彩,既有各类花卉瓜果,也有飞禽走兽、人物纹饰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唐代的玉带銙,雕刻的人物在艺术处理上比较注意把握大面的转折,同时,又以较粗的阴刻线饰细部,突出人物的神韵、衣服的细节等,有着鲜明的雕塑性格。”夏腾解释道,“这是唐代独有的胡人形象,也是当时大唐与西域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

唐朝时期新疆和田玉大量输入内地

虽然沉睡地底千年,玉的光泽依然莹润,玉质也十分细腻。那么这玉带銙究竟是由什么样的玉石雕琢而成呢?夏腾回答说,它属于和田青玉质。和田玉古名叫做“昆仑玉”,产自中国新疆和田,是有名的软玉石品种。从颜色上来说,除了青玉,和田玉还有白玉、碧玉、墨玉、黄玉等。

“你有没有发现,介绍过这么多件文物,每一个文物身上都承载当年的诸多信息,它们从不同角度勾勒出一个个朝代的轮廓。这枚玉带銙也是如此。”夏腾对记者说。

原来,由于路途遥远,产自新疆的和田玉想要进入中原,路途非常漫长,所以十分弥足珍贵。而与其他朝代相比,唐朝的玉器材料多以和田玉为主。“能有如此实力,不正反映了唐朝国力的强盛和疆域的辽阔吗?唐朝是当时版图最大的中原王朝,由于对西域的开拓,新疆和田玉得以大量地输入内地。”

·本报记者方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