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通过号脉来判断疾病的?

中医脉诊,即 切脉 ,俗称“号脉”,也称探脉。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

脾统血 ,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

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

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 脉搏 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1,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2,判断疾病的预后:

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则病也。如战汗,汗出脉静,热退身凉,为病退向愈,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作者:范松,1970年出生,出身于中医世家,范氏祖传中医第四代传人,自幼跟随祖父学医,长大后跟随家父一起学医行医近30年。用百年祖传名方“养阴化纤汤”辩证加减,专治间质性肺炎纤维化,慢阻肺,肺心病等疑难病症,疗效独特,晚期患者能缓解病痛,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早期患者多数可临床治愈。家父为著名中医专家范书庆。

声明:请转载的朋友注明出处!近来发现有些网站或个人盗窃我的文章,保留追责的权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