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承受的苦,都不算苦”:不忌讳谈去世的俞灏明,在活出自己
在康复那段时间,俞灏明有2个月处于失眠状态,主要原因是伤口在慢慢愈合,会特别痒,根本无法入睡。加上心理上的担忧,也会让他有些焦虑,好在,他明白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来,俞灏明之所以想记住那个疼,或许是想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的罪白遭,自己的苦白吃,更不能辜负那些不眠之夜,以珍惜现在,好好活着。
面对伤痛,有人说,过去就过去了;还有人说,去直面它,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但过去绝不是简单地成为过去,它决定现在的我们如何定义自己,以及未来想成为的样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些疼不该忘记。
2.经历过痛苦,更了解自己
正式复出的俞灏明,演唱了自己写的一首歌《其实我还好》,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他其实很好。
在未来的6年时间里,他参加综艺节目、举办个人第一场演唱会,都是在证明自己——其实我还好。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证明"过程中,他更加了解了自己,也坚信自己还有很多可能性。
比如,完成个人演唱会后,他知道自己还可以唱歌,而且能够做得很好;在参加跳水节目后,他知道自己可以克服恐惧,能够承受更多东西;他可以再次回到事故现场,试探自己的同时,也证明痛苦并没有压倒自己。
当然,他更知道,事业上的尴尬境地。
随着年纪的增长,没有代表作品,未来的演艺之路会很艰难,需要努力才能争取到,这些问题的考虑都是在经历痛苦过后。因为受伤前的他,一帆风顺。
用俞灏明自己的话来说,那时的自己是幸运的,甚至是命中注定的。
《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谈到"苦难之意义"时,说道,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即使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对无可改变的命运,人们也能找到生命之意义。那时重要的是,能够见证人类潜能之极致,即人能够将个人的灾难转化为胜利,将个人的厄运转化为人类之成就。
我想,这场事故对于俞灏明来说,就是见证他的潜能,并将厄运转化为胜利。
2017年9月,他参演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热播,他的演技得到了认可,他把一个反派角色演绎得有血有肉,而这就是他在演艺路上的"胜利"。因为没有那场意外,他的演艺之路或许仅仅定位在青春靓丽。
可见,经历的痛苦,可以给我们带来"意义"。
3.不忌讳谈论去世,能够活出自己
采访中,主持人易立竞问俞灏明,忌讳谈去世吗?他说,自己不忌讳。
对于去世,更多人不惧怕去世本身,而是害怕死的时候很痛苦。
在参加"去世体验"之旅后,他之所以在"焚化"环节后,选择"恐惧"标签,并不是因为以前的经历,而是当时的场面设计,震撼到他。
我觉得,俞灏明已经从那次创伤中走出来了,同时,他觉得"自己能够承受下来的苦,都不算苦"。
现在的他,越来越清楚,自己的驾驭感、自主性,以及独立意识对自己的重要性,所以,他特别笃定地认为,现在的状态是自己最喜欢的。
以前的他,会听从于父母的安排,经纪公司的指示;现在的他,在活出自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而这就是对生命说"是"。
正如《对生命说是》一生强调的:
对生命说"是",意味着寻找那些对的事情——让你满足、给你带来滋养的事情。这需要你对自己的态度负责,需要你主动做出选择。这会给你带来享受喜悦的可能。这是你每一天在选择快乐。
俞灏明说,经历伤痛,他依然相信美好,这份"美好",不仅是对未来有期待,更是对自己有信心。
当然,这个"是",并不是顺从于"我就是这样,什么也不做了,我永远不会改变",而是接纳无法改变的现实,并在能够改变的事情上继续努力前行。
写在最后:
人生是不完美,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大灾大难。
而在这些遭遇面前,我们不该抱怨、指责,希望事情改变,因为那是聚焦在错误的事情上,把责任推了出去,而是要接纳,对人生说"是",因为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上。
选择没有对错,只是在说,我的人生,我自己选择。
就像俞灏明那样,以乐观的态度,从容应对不幸,以活出那个自信的自己。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